摆脱无力感的五个建议
点击上方蓝字 轻松关注
生活中,因为遇到一些困扰或挑战而产生深深的无力感,是许多人曾经或尚在经历的一种艰难而又常见的处境。这些无力感,可能来自于和父母之间无法顺畅地沟通,和伴侣之间事无巨细的争执、冲突,来自于孩子终日沉迷游戏甚至厌学、抑郁,又或者来自于工作中复杂的人际关系,看不到前景和意义的职业发展......
这样的无力感,我曾经深刻地体验过,在和教练咨询客户、朋友们的谈话中,也一再地听到过。
那么,对于生活中这种种的无力感,力量从哪里来?或者说,当我们深陷无力感时,该如何破局,走出困境呢?
结合我自己的读书、学习以及个人成长经历,分享以下五个建议,希望能帮助你汲取力量,重新掌控自己的人生。
1
放下改变他人的期待
大多数情况下,我们内心深深的无力感,来自于想要改变他人或者周围环境的期待。我们希望父母更加理解和认可自己,希望伴侣更加体贴或者更符合自己的某些理想化期待,希望孩子更懂事、更努力、更优秀,希望周围的环境更加友好,等等。
然而,改变他人、改变周围的环境,按照《人生设计课》的说法,这属于“重力问题”,就像你不可能改变地球的重力一样难以解决。国际演说家、生命教练和咨商师克里斯多福•孟说得更为犀利:“通往地狱之路,是用期望铺成的。”
(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)
既然我们无法改变他人,可是他人的某些做法又常常给我们带来烦恼,那该怎么办呢?
或许,此时,我们可以学习借鉴《被讨厌的勇气》中课题分离的做法。
所谓课题分离,就是根据“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”这一原则,辨别某个问题究竟是谁的课题。通过课题分离,避免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,而这恰恰是一切人际关系矛盾的起因。“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,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。”
书中以亲子关系为例,指出“学习是孩子的课题”。这样的课题分离并非所谓的放任主义,而是“在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础上加以守护。”
假如父母真的可以和孩子很好地进行课题分离,或许就不会再因为孩子的表现而过于焦虑乃至无助和无力,想必亲子冲突、青春期叛逆现象也一定会大大减少吧。
2
知道我们的思想是可以被改变的,
并愿意作出改变
当内心充满无力感时,究其根本,往往是因为我们头脑中充斥着许许多多消极的想法和念头。可是,我们需要清楚,我们所有的思想都是可以改变的。就像心灵导师路易斯•海所说:“每个人都认定自己‘我不够好’。这只是一个念头,它是可以改变的。”记得十年前,刚刚读到这句话时,我感到极为震撼,并由此获得了极大的内在力量和改变的信心。
最近在读的《卖掉法拉利的高僧》中,也讲到了关于心智控制的内容:“这世上能够完全被我们掌握的只有一样东西,就是我们的心智。也许我们不能控制天气、交通以及别人的脾气,但是,我们可以控制自己处理这些事情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。我们有能力在任何时候决定自己想什么。”
我们的思想是可以被改变的;我们也是有能力改变我们的思想的。你是不是和我一样,光是意识到这一点,内心就感到无比的激动和振奋呢?
当我们知道了这一点,并且愿意改变时,可以通过正念冥想等方式逐步提升自我觉察,识别潜藏在头脑中的那些消极念头、负面思维,用积极、正向的想法取代它们。
(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)
03
始终记得我们任何时候
都是有一定选择权的
还有些时候,我们常常觉得很无奈,认为自己“不得不”做很多事情:我不得不从事自己不喜欢甚至讨厌的工作;我不得不每天陪孩子写作业;在家里/单位里,我不得不忍气吞声、委屈自己......
意义疗法的创始人维克多·弗兰克尔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:即使在最黑暗的情境下,我们仍然能够保有精神的自由与心灵的独立。他在《活出生命的意义》一书中写道: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夺走,只有一样东西是无法从人类身上剥夺的,那就是“人类永恒的自由——在任何环境下我们都能够选择自己的态度、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向。”
(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)
《非暴力沟通》的作者马歇尔博士指出,“我们对自己的思想、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。”可是,人们广泛使用“不得不”、“你让我”等诸如此类的短语。而“这样的表达方式淡化了个人责任”,也“忽视了我们情感的内在根源”。
在《非暴力沟通》书中有一个练习工具,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自己的人生选择,找到更为快乐的生活方式。
这个工具就是用“选择做”代替“不得不”,包括三个步骤:(以下内容来自于《非暴力沟通》【美】马歇尔•卢森堡著 阮胤华译 华夏出版社 126--128页)
第一步
第一步,在日常生活中,你觉得哪些事情没意思,却又认为自己不得不做?将它们列在一张纸上。
第二步.
列好清单后,向自己坦白:你做这些事情是因为你选择了做它们,而不是不得不做。在你所列的每个项目前,加上“我选择做”。
第三步.
一旦承认某一行为是你的选择,就填写以下的声明来了解你为什么要那么做:“我选择做____是因为我想要____。”
04
行动起来
忘记以前在哪里看到过这样一句话:“行动是消除无力感的最好武器。”还有一个曾对我起到很大激励作用的说法:“想,都是问题;做,就有答案。”
所以,当我们对环境、对当下的状态不满意,甚至感到焦虑、无助和无力时,那就直接行动起来吧!从最小行动开始,从微不足道的事情做起,少想多做,无力感就会在行动中逐渐消弭。
05
寻求外部专业帮助和支持
最后,假如这些做法对你都没有帮助,也或者,在你的内心深处有类似“我没有力量”、“我很无助”等根深蒂固的限制性信念,那么,你还可以寻求外部专业人士的帮助和支持。比如,找教练协助自己进行深入探索,或者找有认知疗法受训背景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干预和调整。
❖
由衷地希望每一个尚处于无力感并深受困扰的朋友,早日唤醒内在力量,重新掌控自己的人生,成为生活的主人!
棉花: 成长教练、家庭心理顾问
专注领域:个人成长,亲密关系及青春期孩子养育
个人微信号:coachcotton